
韩信,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颇高。
别的不说,就单纯的在军事才能上,他比刘邦肯定是要更厉害!
由韩信主导的战役就有5次,而且次次都是以少胜多。
公元前206年,还定三秦之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手章邯、司马欣、董翳,3万兵力对抗对方5万兵力。
最终是汉军攻克关中。
前205年,灭魏之战,对手魏王豹,3万对5万。生擒魏王豹,平定魏国!
前204年,灭代、赵之战,对手赵军主帅代王陈余,3万新兵对阵20万赵军,背水一战全歼赵军。
前203年,潍水之战,对手楚军龙且、齐军田广,5万对20万联军,半渡而击,斩杀龙且,全歼楚军主力,平定齐国。
前202年,配合刘邦垓下之战,对手楚王项羽,60万对10万,全歼楚军,奠定西汉建国基石。
展开剩余95%从韩信的战绩来看,他擅长以少胜多,而且眼看就要被吞噬的局面,在他手中都能神奇的反转,可见这个人在兵法研究确实有过人之处。
一、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是他自立,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打仗,刘邦阵营,他没有对手,这点相信众人没有异议。
看看历史上因为韩信而产生的成语典故就很多:
正兵牵制,奇兵破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面死向生。
半渡而击,出其不意。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别的不说,龙且让刘邦焦头烂额,一直拿他没有办法,可韩信却一战歼灭对手主力,并且斩杀了龙且!
这一战,直接改变了刘邦由守转攻的局面,可以说项羽之所以要败,有一半的因素是韩信斩杀了龙且,让项羽的东部侧翼丧失了抵抗力量!
而韩信作为刘邦阵营的将领,自然是居功至首,他要是有什么异心,刘邦还真是拿他无可奈何。
而且韩信此时已经具备称霸一方的条件!
他掌握了齐地大片的领土,在后勤补给上、兵力资源上已经颇具规模。
加上韩信自己的本事,可以说他要是不听从刘邦的调度,刘邦根本就没有办法节制。
至于说成败,还要看后面的局势发展!
二、如果刘邦的注意力还是项羽,那对韩信是有利的。刘邦在和项羽拉锯战,韩信从东北方向进攻项羽,这是导致了项羽被打败的主要原因。
要是此时韩信想要自立,他只要把握好节奏即可!
韩信对项羽的攻击,不能太猛,也不可太松,只要让项羽感受到后方的威胁,但是又不至于说让项羽把主力调集针对自己即可!
韩信可以蚕食项羽的地盘,收编他的残部,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要让他和刘邦双方继续消耗,等待合适的时机。
另外他只要使用间离计谋,间离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却帮着两人不会攻击自己即可!
这两人一直都对刘邦若即若离,所以使用间离计策成功的可能很大!
这样韩信和刘邦中间,有着天然的隔离带,也就位韩信自立创造了最佳条件!
最后就是秘密派人促反九江王英布。
这点可以秘密联合项羽阵营去做这件事。
有人质疑,为什么九江王有可能会反刘邦呢?
这点从后面的历史事实就不用质疑,英布之所以投了刘邦,还是看到项羽阵营日渐衰弱,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态度!
而且他也知道刘邦对自己,只是一时的利用,等待时机成熟,刘邦一定会除掉自己,这点英布一直都很清醒,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后面还是反了!
韩信要做的就是让项羽派人去间离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最起码让他知道,如果项羽败了,下一个就是英布。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项羽南边压力减小 ,另外是让刘邦有所忌惮!
三、韩信要自立,还缺乏那些资源和条件?韩信在军事上,几乎是发挥完美的,但是他缺乏 政 治根基。、
这点从什么地方说起呢?
在秦末汉初这段时间,凡是能称为一方诸侯的,除了当初的一些六国旧部老臣后裔之外,就是韩信、刘邦这样白手起家机会主义者。
他们的优点就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他们的唯一准则就是实用主义。
所以刘邦韩信从来就不讲究什么道义规则,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就是规则,这更像是 军 阀 割据的局面,要是想要成立国 家,就必须要有一个体制作为支撑。
这点刘邦有萧何作为后盾支持,可以说刘邦后来的体制框架,都是萧何帮助建立起来的!
韩信要想成为与之抗衡的势力,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像萧何一样能运筹帷幄调度后方的人!
纵观韩信手下,似乎没有这样一个人!
不过这也并非说完全就没有这样的人才,项羽当初能打着恢复楚王室的旗号,难道韩信就不可以打恢复齐、赵、燕的旗号?
暂且不说这样做是否正当,就这样一个口号,他在齐、赵、燕三地就师出有名,只要是师出有名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拥护和辅佐,所以说他手下出一个像萧何一样的人也未必就不可能!
另外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经济基础才是对抗刘邦和项羽的根本!
在古代,打仗的三大要数一是人、二是粮草、三是谋略。
韩信有谋略,人和粮草是短板。
所以他要想跟另外两大势力对抗,要解决的首要就是人和粮。
齐鲁大地,虽然富庶,但是常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耕地荒废,这是他要面对的最要紧的事情。
此时他要做的除了拉拢赵王张耳、燕王臧荼之外,可以大力发展农耕,自古以来燕、赵、齐鲁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一个可以承载更多人口的地方,只要利用得当,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恢复人口。
四、韩信还需要有这份心思韩信之所以没有自立,说到底还是缺乏那份胆识。
他打仗治军很厉害,可他治理 国 家的能力到底如何,历史上似乎很少记载。
为什么很少记载呢?
很大程度上是韩信自己都没有这份心思,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自立!
当初自己问刘邦要封地,主要还是想要打消刘邦对自己的顾虑,让刘邦觉得自己只想做一个封王,不想跟刘邦争夺天下!
在刘邦阵营中,能和韩信齐排并坐称作统帅的作战厉害的人可能只有曹参一个,也是刘邦的嫡系部队,他一生征战70余次,是刘邦阵营名副其实的统帅。
除了曹参,剩下的就只能算是猛将,比如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等
韩信手下似乎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统帅。这也是他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不过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他有没有这份心思。
要是没有这心思和胆量,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你要是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我们在看历史发展的过程时,总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短暂时期。
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
这些时期称之为历史的最好时期,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发生呢?
别的不说,就说康乾盛世,人口就达到了3亿,这已经是历代的极值了。
可是要养活三个亿的人口,同样的土地,康乾盛世时期是怎么做到的?
一、这两样东西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格局。土豆、玉米,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再也平常不过的家常食物了,可你想过没有这两样东西,是怎么传入到中国,并且是怎么样改变中国的历史格局的?
玉米和土豆的引入,时间要推移到明朝时期。
玉米和土豆,原产地主要是分布在美洲,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前,这两样农作物在人类食物的食谱中知名度相对较低。
那么中国最早有记录这些农作物是在什么时间呢?
根据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平凉府志》记载:“番麦又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这说的就是玉米,当时在西北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这种作物了。
根据记载,玉米最早可能是从中亚地区传入到西北甘凉地区,再从甘凉地区往中原地区扩散,成为继小麦之后的又一种主食。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也有种植,嘉靖年间《留青日札》就已经提到浙江有种植玉米,万历《泉州府志》称其为 “郁麦”,《龙川县志》记作 “珍珠粟”,是东南地区一种新引入的农作物。
甚至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在嘉靖年间都可以看到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记录,《大理府志》《赵州志》等地方志都有相关记载,不过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的玉米,很大可能是从东南海陆传入到中国的!
到了明万历年间,土豆传入中国!
《长安客话》就记录了土豆的样貌:“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
但是这东西并未普及,直到万历末年都还是宫廷稀罕物,在民间虽有种植,但是并不普遍!能够享用的基本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
《酌中志》就记载宫中灯市有一稀罕物:“都中之山药,曰 土豆”
土豆的传入,比玉米要曲折一些,它主要是通过一些传 教士、商人、官员传入到明朝的宫廷,成为宫廷菜肴。
到了清朝的时候,土豆才流落到民间,成为一种大面积种植的食物。
二、为什么这两种作物是“哥伦布大交换”的一部分?说到这两种作物,有人肯定要争执,这不是我们的本土作物嘛?
我想着没有必要争执,既然历史上都有记载,是外来物种,那我们作为坐享其成的后人,没有必要去否定这段历史。
可是有人会疑问,这为什么是哥伦布大交换的一部分呢?
前文有说过,玉米和土豆的原产地是在美洲,而美洲真正跟世界其他版块大陆有频繁交流,是在哥伦布远航到美洲之后才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这个玉米和土豆的流转路线,大概率是从美洲到了欧洲,再从中亚到了b5.v5sh.cn我们内地或者是从海运路线,从北非、地中海、红海区域传入到我国境内的!
有人会有质疑,我们明朝不是有郑和大航海吗?
这我就要说你还得多学学历史知识了,哥伦布大航海时间是从1492年-1504年他们的主要路线是大西洋、古巴、地中海、中美、南美、北美,郑和大航海时间是从1405年-1433年,主要路线是东南亚沿岸,印度洋、红海、东非沿岸。
两人的时间是有先后而且路线不一样!
哥伦布大交换主要交换的是欧洲的马匹、手工业、麦子等跟美洲的土豆、玉米、番茄等进行一次大交换时代。
所以这么看起来,我们的土豆和玉米,是其中的一部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三、玉米和土豆,是怎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的?说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纵观我们的整个历史发展时期,人口的变化一直都没有突破某个极值。
最多也就六七千万的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一个因素是土地资源的局限性!
在资源只有这么多的情况下,它不可能承受更多的压力,特别是人口的压力!
要说古代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说到底还是资源的不足导致人口承受力不够,战争就是为了争夺资源!
而且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导致了一直都没有办法突破这个极限!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地理区域特点是北面是游牧民族,再往中间是小麦种植区域,南方是水稻种植区!
中原地区确实看天吃饭,但是还是主要产麦区,要是在年成好的时候,大部分人还能自给自足,但是遇到灾年就会很麻烦!
为什么历史总是发生大的灾难呢?
也并非是气候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当时的人口承载能力不足!
那么玉米和土豆,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要说的是玉米!
这种农作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比小麦要耐旱!
而且产量比小麦要高出很多!
这就填补了小麦的缺陷,这给北方干旱地区带来的好处不是一点点!
再看看西北地区,虽然也是小麦种植区,但是小麦的产量甚至都没有玉米的三分之一。
这也就是导致了很多小麦产区,会种植玉米替代小麦!
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就上去了。
有了粮食,能养活的人口就更多了!
到了乾隆年间,陕南、云贵川等山地多的地方,他们都种上了这种比小麦好种植的玉米。这一段时间就导致了人口暴增三成!
土豆和玉米也是相对耐旱的植物。
有一句话叫做种一收千,说的就是土豆!
一颗土豆种下去,能收十几个土豆!
1743年,直隶大旱。
当时的玉米就成了民众的主要替代食物,1832年,云南发生了 饥 荒,好在是有土豆充饥,数十万民众因此活了下来!
人们看到了土豆玉米的产量,并且能替代麦稻成为主食,于是就大面积种植!
到了1835年的时候,清朝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4亿!
而随着着人口的增加,清朝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康乾盛世的时代!
人口的增加,推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四、没有玉米土豆,清朝人口很难突破?这个观点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是在当时的资源条件下,要想突破人口极限,那就必须要在口粮产量上有突破!
在清朝当时的原有农作物产量基础上,是很难突破的。
学者李伯重研究表明,在清中期水稻产量约为4.6石(大概是345公斤),如果按照出米率在五成算,一亩地产大米在172公斤。
北方水稻产区的产量,要比南方的产量低很多,大概要低个三成左右。
小麦的产量就更低,在小麦产区,如山东地区,小麦产量约为1.5石(100-150斤左右。)
如果在西北更加干旱的地区,产量可能只有50公斤,这对于人口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绝对的瓶颈。
那么在清朝时期,养活一个成年人,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呢?
根据研究表明,养活一个成年男性,需要大概3-4石的粮食,女性稍微低一点!
也就是说,如果是水稻高产区,一亩地一年的产量,刚刚好养活一个成年男性,要是在小麦低产区,最少要2-3亩地的产量才能养活一口成年人!
在清朝事情,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有5亩,但是因为地域差异和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土地!
比如到了乾隆六年的时候,全国总人口达到1.43亿,到了嘉庆十七年的时候,增加至3.6亿人口,而耕地总面积只有7.88亿亩,人均可耕地面积从5亩地,直接就降低到了2.1亩!
虽然在耕作方法上有所改进,但是限制于农作物的属性,产量增加的幅度根本就覆盖不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加之土地兼并的因素,实际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地!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要是没有玉米和土豆这种单产高的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要是算上灾害、土地兼并、地租等因素,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基本的生存!
如果你有不同的间接,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发布于:安徽省东南配资-免费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股票户网-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