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发布会举行,由普陀区人民政府申报、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实施的“数智绘就‘一企一档’新图景,激活营商环境强引擎”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区级政府类别“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项目核心在于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构建企业风险分类模型,利用多源数据为企业“画像”,将信用风险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档,实现差异化监管。“一企一档”不仅破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还让企业感受到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犹如为营商环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发布会
数智破局监管新需求
为何要做这样的创新?一切源于对营商环境的深层考量。今年初,《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完善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实行差异化措施,深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与专业监管的结合,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展开剩余73%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普陀区市场监管局敏锐捕捉到机遇,与区数据局携手合作,研究推进普陀区重点行业企业经营风险模型创建。“我们希望通过信用风险分类,实现对企业的差异化精准监管,对风险低的企业‘无事不扰’,对风险高的企业加大监管频次,这样既可减轻基层负担,也能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杨洁表示。
从2023年起,区市场监管局历时两年,在企业自主公示信息领域以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容美发、餐饮等行业着手,逐步进行大数据深度挖掘,最终形成了可落地的成果。
“绣花针”式精准监管
项目的做法巧妙地将“全面采信-精准评信-科学用信”串联成闭环,通过多方面归集数据,为企业精准科学画像。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卡,归集企业基本信息、经营行为、司法行为、违法违规等多维度数据。这让监管如“绣花针”般精细,实现集成式、靶向性管理。例如,一家小型美容店曾因法定代表人频繁变更和投诉举报等情况,被评为C档,监管部门及时上门指导,帮助其规范经营,避免了潜在风险。
在企业公示信息领域,模型增加了股权变更、对外投资、近三年列异情况等与企业年报质量密切相关的特色指标。借助此模型,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寓服务于监管,注重失信预防,助推年报质量在源头提升。比如,对评为D档的企业,通过回访和抽查反馈年报问题,指导修改错误,避免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一企一档”探索领域
餐饮行业的应用则更显亮点。普陀区餐饮企业逾2000家,模型整合区内多个部门40余万条数据,围绕企业素质、经营稳定性、合规性、效益和发展质量五大类36个二级指标构建。其中,食品经营许可证业态、企业规模、连锁情况、追溯平台入驻、市场监管量化分级等特色指标,确保“画像”精准。分级结果共享给相关部门,作为双随机抽查参考,实现监管与信用的联动。
在强大的数据支撑下,区市场监督局还开展“信用+场景”分析,对热门商圈进行画像,生成区域餐饮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想象,在一个餐饮集中的商圈,通过模型预警,高风险企业被重点检查,低风险企业则免于频繁打扰,这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让企业主们“松了口气”。
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
一降一升见真章
成效如何?数据和反响最具说服力。2024年,普陀区双随机检查户次数较2023年减少20%,问题发现率却增加22%。这意味着监管更精准:在干扰企业更少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能力反而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传统监管从被动转向主动:通过“信用+预警”,异常指标被监测推送,监管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化解隐患。
发布于:上海市东南配资-免费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股票户网-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