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浪潮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工厂车间。这些机械助手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展示,而是真正承担起搬运、分拣、检测等实际工作任务。从汽车制造到电子信息产业,人形机器人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生产一线,它们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
工厂实训加速推进
富临精工车间内,型号为A2-W的人形机器人正来回搬运着重达15公斤的箱子。在长达3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中,这台机器人总共搬运了800多个周转箱,全程零失误表现充分展现了其在高强度动态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这种重复性搬运工作此前主要依靠人力完成,但面对5公斤至30公斤不等的箱子,工人劳动强度极大且人力成本高昂。
A2-W的"入职"成为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厂实训的典型缩影。随着智能制造进程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继工业机器人之后推动"智改数转"的新引擎。优必选、乐聚、开普勒等公司纷纷宣布,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加快走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车间。
在诺力股份车间,橘白相间的物流机器人准确移动到货架旁边,将BOM上的目标物料迅速准确地逐一拣选出来,并搬运到目标工序。这种精准的物料处理能力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制造环境中的适应性。伴随工厂场景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订单也频频传来喜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信息技术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金额达1.24亿元。
技术瓶颈待突破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目前仍处于"实习"阶段,要真正进化成熟练工人还面临重重挑战。从A2-W在富临精工一个多月的实习表现来看,虽然具备全天候不间断工作优势,在两班倒或三班倒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代替人力,但从单位工作效率角度分析,目前仅达到熟练工人的一半水平。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机会点在于那些不适合使用机械臂、不需要四足机器人的复杂场景。但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让人形机器人自主规划行走路线、如何在高温等极端环境下实现连续作业,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厂打工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机器人在智能化程度和工作稳定性方面仍存在明显欠缺。
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核心技术与场景落地瓶颈,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落地应用均需要经历摸索过程。主要思路是通过强化技术攻关、开放应用场景、补强企业生态,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展示"向"应用"的关键跃迁。
东南配资-免费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股票户网-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